60-70(11/50)
“劫狱?”小九昂着小脑袋看向王定, 一时之间竟然不知道自己这位三姊夫到底算是胆大还是算是胆小。
说他胆大吧, 他从来没有想过私铸货币;但是说他胆小吧,他刚刚的第一反应居然是去劫狱?
在大汉, 私铸货币是犯法的, 是要被砍头的,而劫狱同样是犯法的,而且还得全家跟着一块陪葬。
“额,小九你没想要去劫狱啊?”见小姑娘一脸吃惊地看着自己, 王定也意识到自己大概、可能、应该是猜错了。
然而王定觉得这也不能怪他, 因为谁让小九听他说完之后一副杀气腾腾的架势?
那副架势看着就像是想要去劫狱的样子。
小九:“……???”
谁试刀不是杀气腾腾的?
要说小姑娘听完王定说的话之后一点都不生气那肯定是假的了,但是要说她十分生气那也同样是假的, 不是小九得知了王温舒的所作所为之后不气愤,而是她早就知道了王温舒是一个什么样的人, 而且也早就猜到了王温舒不可能像他对王定所说的那样,真的对死者家属那么和气,所以得知死者家属被王温舒以诬告的罪名判处死刑了,小姑娘一点都不觉得意外。
事实上比起王温舒做的事情,更让小九感到意外的是王定说的话。
“当然了。”小九说,“三姊夫,你该不会不知道劫狱是什么罪名吧?”
在大汉,劫狱就相当于谋反和叛乱,甭管王温舒是不是冤枉人了,但是他作为大汉的官员,代表的就是大汉的统治秩序,小九他们要是真的选择劫狱的话,哪怕凭他们的身份,他们不大可能被判处死刑,更不会连累全家(毕竟他们全家也包括了刘彻他们),但是他们到时候肯定是有理都变没理了。
小姑娘问,“王温舒只是判了他死刑,但是应该还没有来得及行刑吧?”
“还没来得及。”王定摇摇头道,“陶大现在只是被关押在牢里,不过他具体是什么情况我的人没有打听到,因为他们根本不让陶家人去探望。”
“还没来得及行刑就好。”小九想了想,然后对王定道,“我们现在先去一趟陶家吧。”
“去陶家?”王定有些意外,因为他以为小姑娘既然没打算劫狱,那么她想要救陶大的话,最快的就只有两个办法,一是直接去找王温舒,让他放人,二是直接去找刘彻,让他命令王温舒放人。
结果让王定没想到的是,小九压根没有想过去找王温舒或者刘彻,而是选择了去找陶家人?
“昂。”小九说,“既然我们都知道陶大状告孙蛮不算是诬告,那么王温舒的判决肯定就是诬判了。”
没错,是诬判不是误判,因为王温舒本身也是知道谁才是真正的受害者,只不过他不在意罢了。
“既然王温舒的判决有问题,那么谁最有资格上诉?那当然是陶大以及陶大的家属了。”
由他们亲自去上诉的话,那么完全合理又合法。
王定一听,认同地点点头:“小九你说得没错。”
在大汉的法律中确实规定了一个案子,如果已经被判决了但是人心不服的话,那么确实是可以进行谳狱。
所谓的“谳狱”,其实就跟上诉是一个意思,早在高帝七年,汉高祖就曾颁布诏令,确定了谳狱制度,允许案件逐级移送,若是送至中央连廷尉的判决都不能让人心服的话,那么将会由皇帝亲自审判。
汉高祖等几位大汉皇帝定下这样的制度,就是为了保证司法的公正,只是很多事情并不是上面的人怎么说,下面的人就会怎么做的。
谳狱制度确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