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50-260(15/34)
在这冰碴踩得嘎吱响,又是风又是雪的北国,恐怕也无济于事。薛琴下意识地看叶菁菁,想说什么。
叶菁菁先开了口:“你回去以后记得赶紧,不,等傍晚咱们上了火车,就开始着手写篇文章,介绍我们西津纺织厂促进回城知青就业的经验。”
薛琴“啊”了声,跟不上她的节奏:“写,写这个干什么?”
他们不是在说云南知青的事吗?怎么一下子跳到西津去了?
叶菁菁不得不给证明题增加证明的步骤,跟她咬耳朵:“云南知青想回城,说白了是觉得在云南辛苦,生活不好不满意。可他们回城,没工作,这么多人闲着挣不到钱吃饭,穷则思变,会出事的。我们纺织厂安置知青的经验,可以介绍给大家。”
薛琴快速眨巴了两下眼睛,猛然回过神:“你的意思是,他们上京请愿就能回城了?中央不是已经让他们就地转农场职工了吗?”
叶菁菁心道,如果没有这些云南知青豁出去了,卧·轨抗议,上京请愿,说不定知青就真回不来了。
但是,所有的权利都是自己争取来的。
这话叶菁菁不好直说,只能退一步:“不管知青能不能回城,就业难都是现在的大问题。咱们厂的经验,开防空洞旅馆,给人烫头发修眉毛做足疗,这些服务方便了厂里职工和城乡居民,也创造了工作岗位,使得大家能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。多有意义啊,得好好推广。”
薛琴疑惑:“搞这些,撑死了能解决多少知青的就业问题啊。我跟你说,单是云南农场,就有5万知青,还有东北、新疆,那都是10万20万的,太多了,好多呢。”
得,她已经自动信服了叶菁菁的话,她也觉得这些知青能回城了。
“嗐,服务业的范畴是很广的。除了咱们厂搞的那些,我举个例子啊,家庭托儿所。现在有的单位没托儿所,职工家附近也没街道托儿所可以送小孩,家庭托儿所一个人照顾几个小孩,就能养活自己了。”
“再比方说,《水浒传》里看过吧,那个给武松送消息的郓哥,把梨子拿到饭店里卖的那个。”
薛琴听到这儿,恍然大悟:“这个字念yun(四声)啊,我以为念军呢。”
叶菁菁深吸一口气:“念什么不重要,重要的是,他干的活,现在也是变成个工作岗位。你看饭店卖吃的,一家店就是那几样。咱们要是上饭店,想吃烤羊肉串了,在街那头,多花两个钱,让人帮忙给咱们买来,多省心。”
薛琴心虚,小小声道:“这还花钱使唤人啊,这不成了旧社会的小姐少爷了吗?多不合适啊。”
叶菁菁正色道:“可是这样可以让一个人有工作啊。要说使唤,服务员把菜从后厨端上桌,是不是被使唤了?是不是要顾客自己去端。副食品店卖菜,是不是不对,应该大家自己去菜地上摘?”
薛琴赶紧喊停:“行了行了,我错了。你接着说。”
“哎,没啥好说的。你找一本反应宋朝民间生活的书,那上面好多职业我们现在都能翻出来用呢。工业一时半会儿很难迅速发展,先把服务业搞起来,让回城知青吃上饭再说。记住啊,你能帮着多创造一个工作岗位,社会上就能少一个流氓,少一群受害者。”
她怕薛琴打退堂鼓,又给人画大饼,“有点出息啊你,你小薛书记的名头现在只能摆西津城。你就不想闻名全国?”
薛琴惊喜地捂住了嘴巴,眼睛眨巴又眨巴,全国啊!
叶菁菁用力点头,肯定地拍拍她的肩膀:“肯定的,加油,我等着你的名字写上新中国改革的历史呢。”
姐妹啊,姐马上要出国了,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