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0-90(39/45)
灾有那么厉害么?直接全部打死不就完了。”百姓种的粮食被蝗虫啃咬了,那就让百姓手里拿钱买粮去,赋税交不上来,自己想法子,反正他这里是要收税的,他还要给朝廷一个交代。至于百姓怎么活,这么多年都过来了,就这样凑合。
“你过几日去设个粥铺,粥要稀,打我的旗号去施粥。”方县令还是留了一个心眼,每回出什么错,要么设粥铺,要么就捐东西,岚县的百姓都被他蒙在鼓里。
他的妻子是岚县当地的大户,有了这门姻亲,在岚县更加作威作福起来,他的一众侧夫郎,妾室的也都是本地的乡绅跟大户,整个院子落不得一个清静。
方县令还没过两天安生日子,县丞惨白着脸说,“方大人,这次蝗灾太大了,整个青州都被牵扯进去了。百姓们拿钱去买粮食这也买不着,要么就是价格极贵。我看这次是不能善了了,搞不好要闹出人命。”而且这一闹,还不是一条人命的事。
方县令也联想到今后的光景,脸色一变,“怎么回事,不就是新奉县跟岚县遭殃了么,这怎地还牵扯出青州来了。这县城里的米店是哪些商人在开,容本官去说说。”
县丞眼中藏着一丝讥讽,恭敬回话,“正是夫人家的,一斤粮食涨了八十文钱。其余的米店也是老爷家里的侧夫郎跟姨娘们家开的。”
方县令脑子一懵,没了言语。
……
新奉县
郑山辞走了几个乡,百姓们的心情还是平稳的,他也不知道蝗灾会持续多久,总之先打蝗虫也能分散注意力,粮食方面的价格这事,郑山辞也关注着。这样的情况下粮食涨价是难免的,可以涨价,但不能涨得太高了,超过了郑山辞认为合理涨价的范围,那他就不得不请他们去县衙里走一趟。
他刚回到县衙,江主簿就拿了册子进来,“郑大人,我查看了去年堆放在粮仓里的粮食,有一些折损是难免的,但大体的粮食都还在。至于每个乡里修的粮仓,我差了信任的文吏去办,有水泥路在,脚程快,下午就有信儿了。”
江主簿也得了信,“郑大人,我听说这几个县都遭殃了,估计州府那边也是不大好。”
郑山辞看这次蝗灾的规模便是大的,他思忖片刻道,“等州府的折子到了京城还有一两个月的时间,来回拢共就要四个月了,再让朝廷赈灾拨银子跟粮食过来,黄花菜都凉了。各个县里都自顾不暇更不法去救旁人了。这事还是要靠我们自己。”
“郑大人说的是。”江主簿本还寄了一份希望在朝廷的赈灾上头,现在心是凉了。郑大人说的四个月还是短的了,这州府的折子上去,还要臣工议一议,该拨多少银子、粮食、还要遣钦差大臣,这来回又要费一番功夫。
“县城粮食店开得大的是哪几家?”
江主簿眼皮轻轻一掀,“郑大人都是老熟人,夏家、徐家、高家,还有一户张家稍微不熟悉。”
真还都是老熟人。
江主簿笑道,“大人之前不是跟高家合作了药材么,再加上大人的雷霆手段,他们是不敢在这个时间来兴风作浪的。”
好不容易跟郑大人的关系缓和了,现下因为这点米粮的事闹起来便不太划算,再者高家一家闹涨价,徐家跟夏家应当是不会闹涨价的,这短时间赚的钱跟以后长长久久要赚的钱,谁更重要聪明人都知道分寸。
“你跟我说说,他们涨了多少?”
“四个大户都涨了一样的价,首先是徐家陈米涨了十文,新米涨了二十文,其余三家都是跟着这个价涨的。”
郑山辞松了一口气,徐家这个分寸拿捏得好。
这些城中的大户又是开粮